业内人:足球假球难取证,因瞬息万变,常由裁判球员承认。
七月十四日,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围绕近期一起涉及足球的假赌黑案件的判决书,详尽揭示了其中诸多涉及人士的操控假球行为。其中,朱宏兴等人的行为被多次提及,判决书详细描述了他们操控比赛的隐蔽手法。
这些手法包括前锋球员的消极进攻、守门员假装扑球以及其他球员刻意减少有效进攻等,共同形成了一种“放水”的态势。这种行为使得比赛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公正性,成为了令人痛心的足球界的污点。
一位拥有教练员等级证书,且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的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足球比赛的瞬息万变使得造假行为难以被外界所察觉。例如,后卫球员故意慢半步、没有卡住位置导致对方进球,这在事后完全可以被解释为对方球员速度太快。这也就意味着,除非有明显的球员故意往自家球门踢球等极端行为,否则很难判断一场比赛是否为假球。
这位专业人士进一步指出,他曾反复观看江苏苏宁门将顾超被通报涉嫌踢假球的比赛录像。在观看过程中,他发现顾超实际上扑出了对方多个好球,而被进的那一球他并没有看出任何“放水”的迹象。他强调这正是赌球假球反腐工作的难点所在。单纯的观察和判断往往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除非球员自己主动承认或“拔出萝卜带出泥”,即通过调查他们的通信往来和发现特殊暗号等方式来揭露真相。
除了球员之间的通信往来暗号外,裁判作假同样难以界定。一位国内二级裁判员透露,有经验的裁判在接受帮助某队获胜的任务时,会巧妙地在关键判罚上偏向该队,同时在不重要的判罚上偏向对方。这样看似公正的判罚使得比赛整体看起来毫无破绽,增加了查处的难度。他进一步指出,最终判定裁判收钱引导比赛走向,往往是在相关人员被抓后由其自己供出。
这些案例不仅暴露了足球界的黑幕,更凸显了整个体育行业在面对假赌黑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这类行为的发生,恢复体育竞技的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