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日痛批苏超引众怒,网友疑问:为何不监督那尔茜?
近期,江苏城市的足球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引发了全民的狂热关注。据统计,每场比赛的观众人数突破了万人大关,抖音平台上的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飙升至惊人的2.6亿次。就连国际知名的足球明星贝克汉姆也亲自为苏州队打call,展现出了苏超的非凡魅力。
在我家,上至75岁的老妈,下至8岁的小外甥,都被这场足球盛宴所吸引。他们围在电视机前,为苏超队伍摇旗呐喊,热情洋溢的氛围让人感到无比欢乐。就连我这个对足球并不感兴趣的人,也不由自主地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开始关注起这场全民运动。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足球带来的欢乐中时,《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却如一盆冷水泼下,对苏超提出了质疑。文章指出苏超“过度娱乐化”,担心其滑向饭圈表达的方向,甚至担忧这仅仅是一场空洞的狂欢。
原本以为这样的观点会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却没想到引起了强烈的反感。许多网友表示,老百姓看球就是为了寻找快乐,这并没有妨碍到任何人。苏超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绝非偶然。
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十三太保”各市经济实力雄厚,互不相让。这种竞争文化在球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大战水蜜桃”,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之争”,都成为了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而苏超的球员们,虽然不是职业球星,但他们拼尽全力、真刀真枪的比赛态度,更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苏超的票价亲民,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场狂欢中。不仅如此,苏超还融合了本地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然而,《北京日报》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苏超“玩梗太多”“不够严肃”。面对这样的指责,网友们纷纷表示不满。他们认为业余比赛本就应该以娱乐为主,让老百姓在观看比赛中找到快乐。而某些媒体却对真正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比如那些利用政策漏洞、投机取巧的人。
比如那尔那茜一家,高考139分进上戏,哥哥数学10分却能上985大学,他们靠“定向委培”政策钻空子,违约后出国游玩一圈,回来后依然能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这种投胎技术好的人,让普通人寒窗苦读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然而,《北京日报》却不去监督批评这种教育不公的现象,反而对老百姓的快乐足球指手画脚。
说到底,苏超的火爆正是体育应有的样子——它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名利场,更是全民的快乐源泉。足球可以热血、可以搞笑、可以接地气、甚至可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其高高在上地“指导”群众该怎么看球、如何娱乐自己的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做出指责或者批判, 媒体机构应该先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关心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感受, 为什么老百姓宁愿看业余联赛也不愿关注某些职业比赛?
苏超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关注度正是其未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将足球回归了其最原始的模样:全身心的投入全力以赴在场上尽情享受每一刻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挑战的乐趣是纯粹的运动精神和热爱精神所致这无疑为国内足球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中国足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和竞技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和激情的初衷上来。